配资炒股介绍
十大炒股杠杆配资平台 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落地,能给我们带来啥?
碳标识认证让“看不见”的碳排放被“看见”
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通用实施规则》)及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标志着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落地。这一制度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内碳足迹认证体系的空白,更意味着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治理迈入新阶段。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一年多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正式宣告完成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图为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和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屋顶的光伏设备。新华社
事实上,在2024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已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在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等11类重点行业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此次《通用实施规则》的发布,意味着试点经验正逐步转化为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标志着我国在碳管理领域迈入新阶段。
当前,全球范围内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加速落地,欧盟已率先要求进口产品披露碳足迹信息。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若无法提供国际认可的碳数据,出口企业将面临更高的贸易成本甚至市场准入限制。此次碳标识制度的出台,正是为了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的落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严格核算与认证,能够引导企业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显著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为我国产业绿色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以深圳为例,自2022年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启全国首个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1月,华为技术、华润、欣旺达(300207)等167家企业获得476张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
碳标识不仅是一张“环保标签”,更可能成为影响市场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支付意愿正逐年提升。通过直观展示碳排放数据,碳标识制度有望推动“绿色消费”从理念转向行动。我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主体采用绿色调,通过“脚印”图案巧妙展现碳足迹概念,以数字格式清晰呈现产品碳足迹量化结果,消费者能够直观、便捷地获取产品的碳排放信息,从而做出更符合绿色理念的消费选择。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低碳产品时,市场将促使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
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的推行,对企业而言既是压力,又是机遇。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认证,企业能够清晰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更加环保的原材料和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碳排放。不过在短期内,碳足迹核算可能增加成本,但长期看,低碳转型将帮助企业降低能源依赖、提升品牌价值。例如,光伏行业通过优化硅料生产流程,可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从而在国内外市场占据更有利地位。又如,浙江多个地方聚焦纺织、新能源电池等典型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助力相关企业探索绿色生产路径,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
从国际视角来看,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如德国、英国、日本等。我国建立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不仅是对国际绿色发展潮流的积极响应,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绿色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看到制度落地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推广和完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对碳足迹核算和认证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造假等问题。另一方面,认证标准和流程的执行,需进一步严格规范,以确保认证结果的公信力。此外,在国际市场上,如何推动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打破潜在的绿色贸易壁垒,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度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作,政府需加强数据共享与监管,企业应主动拥抱低碳转型,消费者则可通过购买选择推动市场变革。唯有如此,碳标识才能真正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通行证”,而非流于形式的“绿色标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白雪)十大炒股杠杆配资平台